在老北京的天桥和天津的南市三不管,曾有一项颇受欢迎的民间表演——掼跤。这项杂耍表演逐渐成为了地方的民俗特色,受到了广泛的喜爱。至于天津和北京两地的摔跤谁更厉害,双方的摔跤迷肯定都不服气。然而,八十多年前的1935年,全国运动大会上曾发生过一场令人津津乐道的摔跤之战,天津南市三不管的卜六成功战胜了北京天桥摔跤场的摔跤名将宝三,这一壮举不仅为天津摔跤争得了声誉,也成为了历史佳话。
老北京的摔跤,通常称为“掼跤”,起源于满清贵族的传统。清朝时,朝廷设有善扑营,营中由王爷、贝子等亲王担任长官,成员多为八旗子弟。摔跤的初学者被称为“塌希密”,他们通常需要在私下的摔跤场练习多年,直到积累足够经验,摔成“头路”,才有资格进入善扑营。若被选中,就意味着成为了塌希密,而能晋升至前五军的“候等儿”,更进一步晋升则是“扑户”,甚至可以升为“二等扑户”。善扑营不仅享有丰厚待遇,更有机会与朝廷权贵交好,因此许多八旗子弟都争相加入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,随着清朝的灭亡,民国的建立,善扑营也迅速瓦解。为了生计,一些曾经的塌希密被迫离开了朝廷,转而在北京的各个杂耍场上表演摔跤,并收徒传授技艺。与此同时,天津的摔跤文化也蓬勃发展。卜恩富,原本出生在天津南市的芦庄子,他在19岁时前往北平的炮子河,拜了从善扑营出来的摔跤师傅崔永福为师。由于在师兄弟中排名第六,大家都叫他“卜六”。
想要精通摔跤,绝非易事。卜六在学习过程中,除了必须练习手臂、腰部、腿部和脚步的力量之外,还要练习各类器械——从大棒子、小棒子到麻辫子、锁链儿,甚至地撑儿和滑车儿,每天都和这些木制工具较劲。而更为关键的是,他还必须掌握一系列繁杂的摔跤技巧,譬如“二十八秘诀”,其中包括欺拿象横、通天贯日、踢抽盘肘卧、抽辙闪拧空等,每一招都充满了深厚的技艺。
摔跤中,绊子一招就是三十多种技巧,其中最具威力的包括三倒腰和得合落。这两招极为凶猛,使用时若不小心,容易将对方摔成重伤。卜六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,逐渐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摔跤本领。他不仅精通摔跤技巧,还曾在天津的南市三不管摔跤场频频露脸,逐渐声名鹊起,成为摔跤界的一颗新星。
1935年10月,全国运动大会在上海新落成的体育场举行,来自全国各省市以及马来亚和爪哇的华侨运动员参与了赛事,共有2700名选手参赛。卜六作为天津代表,参加了中量级摔跤比赛,一路过关斩将,最终迎战北京天桥摔跤场的名将宝三。宝三是天桥摔跤场的领军人物,身手了得,威震京城。他的摔跤技术堪称一绝,甚至赛前,赛事方就已预先在冠军锦旗上绣上了“宝善林”三个字,似乎冠军已是他的囊中之物。
比赛一开始,卜六和宝三身穿类似的摔跤服,二人身上的“褡裢”用厚重的粗布缝制,耐磨且结实,脚下的“螳螂肚儿”靴子设计独特,前脸儿凸起,极为坚固。卜六身形高大,身手灵活,他的摔跤风格兼具拳击和摔跤的元素,快速精准,攻击猛烈,而宝三则较为传统,一开始难以适应卜六的打法。数招过后,卜六凭借一次巧妙的“挑勾子”摔法,将宝三摔倒在地,率先取得了胜利。
尽管宝三没有轻易认输,在接下来的回合中成功扳回一局。但最终,比赛进入决胜局,双方僵持了十多分钟,谁也没有占到便宜。卜六年轻气盛,身材强壮,而宝三年届三十五岁,力气渐显不济。在一次激烈的对抗中,卜六巧妙地抓住了宝三的破绽,迅速上手抓住宝三的大领,借力将宝三一脚摔倒,最终以技术获胜。
由于赛会锦旗早已准备好,临时用红纸贴上了“卜恩富”三个字,临时改为卜六的名字,标志着他一战成名。赛后,卜六受邀前往南京的国立体育专科学校,成为摔跤总教练。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卜六继续学习武术,拜王芗斋大师为师,学习了形意拳和大成拳。他将摔跤的灵活技巧、拳击的爆发力以及大成拳的霸气融合,创造出独特的“跨栏”跤法。这一摔跤技巧依靠压迫对方的大腿,使得对手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,被认为是摔跤中的无敌技巧。卜六的传奇故事甚至被拍成了电影《宗师卜六》,传颂至今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亚配资-配资股票门户网-互联网配资平台-国内最靠谱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